《季氏将伐颛臾》乃《左传》中的传世名篇,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季氏家族企图征伐颛臾的历史事件,本文将深入剖析原文内容,并结合历史背景,对其翻译与深远的意蕴进行详尽解读。
原文展示
以下为原文摘录:
季氏将伐颛臾,冉有、季路谒见孔子,曰:“季氏欲兴兵伐颛臾。”孔子答曰:“冉求!岂非汝之过耶?颛臾,昔者先王曾委以东蒙之祭祀之重任,且位于国境之内,乃国之栋梁,何故兴师动众乎?”
冉有答曰:“夫子之意,吾二人实难从命。”
孔子遂言:“冉求!周任有云:‘各司其职,无能者退。’若遇危难而不助,颠仆而不扶,则何须那些辅助之人?然汝言亦有过,如猛虎出笼,宝龟玉器毁于箱笼,此乃何人之过?”
冉有曰:“颛臾城坚且近费,今不攻取,恐后患无穷。”
孔子感慨:“冉求!君子之德,传承五世而渐消,其影响之深远,令人感慨万千!”
原文翻译
季氏家族意欲对颛臾发动攻击,冉有与季路拜访孔子,告知:“季氏有伐颛臾之志。”孔子反问:“冉求,难道这不是你的失职吗?颛臾,昔日先王曾委以东蒙祭祀之重任,且地处我国疆域之内,是国家的栋梁之才,为何要发动战争呢?”
冉有辩解道:“夫子之意,吾二人实难违背。”
孔子进一步阐释:“冉求!周任曾言:‘各司其职,无能者退。’若遇危难而不扶持,跌倒而不搀扶,那何需那些辅助之人?而且你的言辞亦有过,如猛虎出笼,宝龟玉器毁于箱笼,这是谁的过错呢?”
冉有忧虑地说:“颛臾城坚且近费,若不及时攻取,恐日后子孙将为此忧虑。”
孔子感叹:“冉求!君子之德,传承五世而渐消,其影响之深远,令人感慨万千!”
深刻内涵
君子之道:孔子在此对话中强调君子之道,即有德者方能胜任其位,批评冉有和季路未能尽到辅助君子的责任。
社稷之臣:颛臾作为鲁国的臣属,是国家的基石,孔子认为攻击颛臾是对国家的不忠,也是对社稷之臣的不敬。
君子之泽:孔子通过“君子之泽,五世而斩”这句话,表达了对君子德行的重视,认为君子的德行将影响后世,五代之后才会逐渐消失。
责任与担当:孔子在对话中多次强调责任与担当,认为在面对危险和困境时,君子应当挺身而出,扶持危难,而非袖手旁观。
《季氏将伐颛臾》这篇原文通过孔子与冉有、季路的对话,展现了春秋时期的风貌与君子之道,其深刻内涵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,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智慧。